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7-18 08:43:15
【精选】语文教案锦集8篇

【精选】语文教案锦集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主要用法。

2.理解句意,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诵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习写景叙事的方法。

5.识记有关常识、实词、虚词、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培养审美情趣。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宽阔的胸怀,树立高尚的情操,培养美好的情趣。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的胸怀旷达之美,欣赏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学法引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学习古人写景叙事和写人的方法。2.领会语言运用的特点。3.识记有关常识、实词、虚词、美文及名句。

解决办法:加强诵读,老师帮助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所选课文,有的描绘自然风光,有的叙述儿时趣事,有的刻画人物形象,还有唐代以来的优秀诗篇。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简洁。

学习本单元课文应在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学习古人写景叙事的方法,品味文中生动简约的语言,积累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美文背诵。

3.名句默写。

(三)帮助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四)背诵默写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3.大漠孤烟直,_____。

4.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5._____,只缘身在最高层。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三峡》2、3、4节,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的字。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

④绝献多生怪柏( )

⑤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2)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答案:

(1)①上。 ②快。 ③白色 ④极高。 ⑤繁荣茂盛。(2)①对偶 ②借代、夸张

(六)能力迁移

阅读文字,完成下列1-4题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

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若踬(被绊倒)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习惯使人染上),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清·刘蓉)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蓉中时 少:数量小 B.每履之履:踩,走。

C.顾而笑曰顾:看 D.浸淫日广浸淫:积渐而扩及。

2.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而读,仰而思——低头读书,抬头思考

B.足若踬焉——脚好像被绊了一下

C.坦然则既平矣——平平坦坦的已经填平了

D.又久,而后安之——又过了很久,才安全了

3.刘蓉习惯了走洼地,再走上填平后的地,他的感觉是( )

A.足若踬焉 B.如土忽隆起者

C.坦然则既平矣 D.既久,而遂安之

4.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是( )

A.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 B.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C.习之中人,甚矣哉 D.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由图导入,出示徐悲鸿《奔马图》通过提问,简介徐悲鸿。

2、板书课题,理解。

齐读,“励志”是什么意思?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读题目质疑。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认读生字表中的字,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读顺句子。

2、试读课文

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最后再自由读。

正音:提醒学生读准“励”边音;“怒”鼻音;“租”平舌音。

词语释义:互相交流,已通过什么方法了解了那些词义,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3、学写生字

出示生字词,齐读再次正因。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写字。

学生描红。

……此处隐藏5595个字……鸟?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

1、汇报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同学间互相解决。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伶、淙”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的读音。指导学生区分“燥、躁”“婉、碗”等相近字的用法。

3、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4、小结:在理解词语意思时要注意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要就词解词。有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

三、自读全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看全文有几个故事,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提出不懂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3、小结:故事中有故事,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请在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拼音,写词语。

línglìwǎnzhuǎndājiùāishēngtànqì

()()()()

qīngchabàngwǎnbāofukǒugānsh?zào

()()()()

4.比一比,组成词。

历()燥()澈()绒()婉()伏()厉()躁()撤()贼()碗()袱()

5.找近义词。

尊贵()忠实()吩咐()埋怨()后悔()繁茂()

6.写反义词。

伶俐()清澈()搭救()忠实()尊贵()婉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2、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结构、故事情节,同时也初步认识了神鸟以及其他的三个小动物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神鸟和三个美丽的小动物,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质疑上节课后所产生的小组不能解决或有价值的问题。)

3.理清文章结构。(前3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后面的为第二部分。)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思考:

(1)神鸟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儿?(2)默读课文找出适当的句子加以分析。

①不少国家的国王、大臣、富翁都想得到它,他们有派人去捉,有的亲自出马,可是谁也没有捉到。

据说,那些捉神鸟的人在山林里走来走去,都走出一条山路来了。

(捉神鸟的人多,谁都没有捉到,说明神鸟很厉害,很聪明。)

②神鸟的故事传到了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他想:“好厉害的鸟哇,都说谁也捉不到它,我非把它捉回来不可!”

“唉,算了吧,确实没办法捉回它了。”可汗说完,就回家了。

(“非??不可??”说明依尔特戈尔可汗捉神鸟的决心很大。“确实”一词说明依尔特戈尔可汗不得不承认神鸟的聪明,而放弃了捉神鸟。)

③神鸟说:“尊贵的可汗!您捉住我可以说没费什么事,不过,您带着我走的时候,既不许唉声吧气,也不许闷头不语。不然,一眨眼我就会逃掉的。所以,一路上咱们俩总得有一个讲点什么才成。”可汗说:“好吧,那你就讲点儿什么吧!”

(“既??也??”表示并列关系,而且语意相反,两个“不许”是神鸟的第一步设计,让可汗一步步往自己的套子里钻。结果依尔特戈尔可汗听完神鸟讲的每一个故事后,都受故事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叹气,神鸟自然而然就从可汗手中逃脱了。)

2.小组合作探究。

文中的依尔特戈尔可汗被三个动物深深感动了,神鸟才有机会逃脱。请从文中找出分别描写“狗的忠实、猫的尽职、乌鸦的善良”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加以体会。

3.体会情感。

(1)请你谈谈对它们的看法。(2)为什么好人也会办错事?(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①表达了对聪明伶俐、会说话的神鸟的喜爱之情。

②表达了对狗、猫、乌鸦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③表达了对可汗富有同情心、善良之心的赞扬。

(4)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通过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来表达的。)

4.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全文说说神鸟聪明在哪儿。(回读课文,概括回答。)

(要点:①人们捉不到它;②捉到后与人们的约定;③用惨遭错杀的故事打动人,使人违背约定;④知道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被打动,一定会叹息。)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读了这个故事之后,你受到什么教育?2.你怎么评价课文中的各种人物、动物?

3.总结。

(神鸟以其聪明才智,使得可汗不得不打消了捉它的念头。这是贯穿全文的大故事。而神鸟讲的三个小故事却是课文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表达方式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4.请你向文中的人物说一句话。或赞美,或批评,或劝诫。

四、作业设计:

造句

既??也????可是??非??不可??

五、板书设计

神鸟

↙↓↘

狗的忠实猫的尽职乌鸦的善良

(道理:告诉人们处理事情要经过仔细调查,否则会伤无辜,甚至会伤害忠良。)

反思:《神鸟》这篇课文是蒙古族民间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只聪明伶俐,会说话的神鸟,许多国家的国王、大臣、富翁都想得到它,但都没捉到。依尔特戈尔可汗三次捉到神鸟,神鸟却用讲故事的方法三次逃脱。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先让学生自己快速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故事梗概,记下不明白的问题。以读促思,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自身独立的阅读课文的能力,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然后抓住神鸟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从可汗手里逃脱的进行教学,感悟神鸟的神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敬佩之情。最后学生通过阅读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故事中的狗、乌鸦、猫很善良、忠实,有的认为它们命运很悲惨,很是冤枉,可怜;故事中的人物,有的同学认为他们做事冲动、缺乏调查,有的认为他们也很善良,知错就改,后悔莫及??学生通过充分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探寻了三种动物被错杀的原因,由此产生深深的震撼:这么善良的动物,人类的朋友,就因为人们没有仔细调查,被错杀了。使学生体会到“遇到事情要善于调查研究,不要轻易下结论,以免伤害无辜。”由此学生联想到了自己,由于语言障碍,使得他们认识事物的片面性,思想的狭隘性,造成对人对事理解的偏激,往往也是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就轻易下结论,造成误会。

《【精选】语文教案锦集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