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7-17 15:37:14
【推荐】语文教案汇总十篇

【推荐】语文教案汇总十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并能教学课本P40~41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荫、急走”等词语的内容意思。

教学要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指出背诵《绝句》

2、指名说说绝句的意思。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指导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继续运用“四步法”学懂古诗。)

(1)题。板书后,“宿”,住。“新市”是地点,在现在的湖南省攸县。“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客店,“公”,是对人表示尊敬的称呼。

(2)介绍作者。

2、学生自学古诗。

(1)自由读。自学6个生字,查字典理解词语。读古诗看插图想想哪些地方能自己读懂。完成《作业本》第1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2〉检查

〈3〉指名读古诗,交流自己哪地方读懂了。

3、指导学习古诗

理解词语,读懂词句。

(1)理解第1句:

“疏疏”是稀稀落落、不密的样子。“篱笆”、“径”“深”各是什么意思?

回答后。教师讲:篱落,指篱笆;径,是指小路;深,远,很长的路。这句意思是:菜园边的篱笆稀稀疏疏,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

(2)理解第2句:谁能说说“枝头”、“未成荫”的意。

枝头,指树枝上,未成荫,树叶长得还不浓密,不能遮盖地面而为树荫。这句诗的意思是: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不很茂密,不能遮盖地面成为树荫。

(3)理解第3句:

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教师讲述:“急走”是奔跑的意思。这诗句的意思:

儿童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

(4)说出第4句,让学生说说这句的意思后,教师讲讲:

蝴蝶飞进黄色的菜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说出诗意,感受意境。

(1)自由朗读,试说说古诗的意思,同桌相互练说

(2)集体朗读,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5、体会感情,背诵默写。

〈1〉讨论: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面?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

〈2〉讨论后,教师小结: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春夏这交儿童们在菜园里天真活泼地捕蝶嬉戏的生动画面,作者也受到感染,童心萌生,非常高兴。全诗充满欢乐。请大家用活泼、向上、欢乐的感情读,背诵诗歌。

〈3〉、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布置课堂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难点

查找槐树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板书课题《槐乡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当我们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槐乡风情中,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3、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相信读了课文你们一定会被槐乡那独特的风情所吸引。

介绍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a、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想方法解决。

b、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

c、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较长的句子或者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2)分成小组组织朗读,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按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2、槐乡的槐树(槐花)。

尝试填空,并联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说说理由。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并小结:

槐乡的槐花是美丽的。(八月,槐树打了话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

槐乡的槐米是宝贵的。(槐米,可以入药,还能做染料。)

3、槐乡的孩子是( )的。你从课文中哪些词句看出来?

尝试填空,并联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说说理由。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并小结:

槐乡的孩子是可爱的。

(1)他们勤劳懂事,从小就知道分担父母的辛劳,不伸手向父母要钱,靠自己的劳动换取学费。

(2)他们吃苦耐劳,以苦为乐,有很强的自立精神。

(3)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们以苦为乐。

(4)槐乡的孩子是快乐的。

……

四、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2、通过课文的朗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3、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4、引导小结:快乐不只是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那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 ……此处隐藏11982个字……趣味的乐园,成为满足他们童心的最为心爱的宝书,成为他们童年游戏的大好场所。物不择好坏,事不计真假,要的只是能真正成为他们心灵上的乐园,这正是童趣生活的最真实的特点,这是几乎所有人的童年时代都有过的“过家家”体验。所以,无论是原始素材的实录还是文学创作的编造,描述这些童年心爱之物、欢乐之所的“简陋”,恰恰更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其二,心灵上的乐园却是简陋之物。这一反差,突显了审美的重点不在实用而在情感、情趣。“我”怀念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在乎这里只有一些野草和读书生活的枯燥,而在于有过“我”的童趣童真童心。“我”动情地忆起这部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不在于书本质量如此粗劣,而在于这里寄寓了一个人道关怀的动人故事。“我”的童年引“我”无限眷恋,不是“我”拥有过奢侈的玩具、豪华的游乐场,而是破桌破椅都记录着“我”童年的情趣。

(四)《生命》导读

1、默读《生命》,体会文中老师所说的道理。

2、概括《生命》中老师所说的道理。

明确:要尊重每一个生命,关爱每一个尊贵的生命,生命的实质就是充满着自由的活力,要为他们(它们)自由地、充满活力地活着而高兴,以宽广的胸怀善待每一个人,善待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

3、讨论:借用《生命》中“老师”所领悟出的道理,你是否能欣赏到《童年絮味》所包含的趣味和意义?

《童年絮味》也就是像《生命》中的“老师”一样,以对生命的新的感悟去感受、看待周围的生活,以升华了的理性认识去照看具体的感性生活。《童年絮昧》就像“老师”在足球场上看到的孩子们“找乐子”情景的翻版。《童年絮昧》所包含的全部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更具体一点,就是“老师”最后说的“生命的实质”,也是“老师”在本段文字开头说的“多么自由啊,不肯受压制”,它的趣味就是以童年情趣的形式展现着这充满自由活力的鲜活的生命。文中的“我”及童年伙伴们也是在到处“找乐子”,替洋娃娃整容。捉蝴蝶、捉迷藏、钻防空洞、捧着大词典大声唱读、把自己打扮成“小妖精”、与同学打架、自编自演戏剧、泡海水、过春节、秋游野餐运动会……,所有这些童趣生活就是活着的生命的趣味。

4、写作特色:

(1)语调诙谐,充满童趣。

(2)以比鲜明,引人深思。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词句品味积累”。

2、完成《伴你学》中相关练习。

【教学总结】

在教读本文的时候,我让学生先读一遍,谈点感受。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于哲理性的叙事散文还没有较深的认识,所以谈的比较肤浅。我就引领他们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了那些事情,为什么写这些事情,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最后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尊重每一个生命,珍爱每一个生命。

教学本文,在备课时我的心灵就受到了深深地触动:读完这篇文章,我掩卷沉思。我们都是有生命的,但谁何曾认真正视过自己的生命?仔细想来,每每在别人的生命因天灾人祸、疾病困苦而饱受煎熬甚至夭折时,才想起:哦,有生命真好,能好好活着真好,平安健康真好!而对于其他的生命,我想,去关心、爱惜他们的就更少之又少了。那么,究竟是什么令我们对生命毫无感动甚至漠不关心呢?

诚然,我们教师是最不应该漠视生命的人,因为我们每天和众多鲜活的生命打着交道。我是一个喜欢孩子的人,记得刚刚毕业来到学校,看到天真可爱的孩子,我笑了,如同沉河一样,是一种从心灵的笑。那时候,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和孩子在一起无忧无虑,和孩子在一起我也成了孩子,和孩子在一起生命如此灿烂。那时候,每每亲朋好友对我的职业表示羡慕时,自己也觉得从事这个职业的幸福。

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事业,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的人。我们对待学生不能像对待等待加工的工业材料那样,按照我们的意图把他们加工成一个个符合我们自己意愿的成品;从而抹杀了他们的个性,遏制了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失去了创新的能力。这样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的。 我们面对着几十个鲜活的生命无动于衷,对一个个有思想的生命更多的时候是压制,而往往这些抑制个性、不尊重生命的做法被我们堂而皇之地冠以“爱”的称号。

北大教授钱理群这样说:我热爱教师工作,却恐惧于“教书匠”。在读他的这句话时自己还不甚理解。而在触摸《生命》后,我幡然醒悟:教书匠如同木匠、铁匠一样,他们面对的哪里是生命啊,已然成为了“教书机器”、“老师油子”,这不就是对生命的漠视、不尊重甚至不负责任吗?这样说也许任何一位教师都会难以接受,可你敢说在你的教师生涯中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吗?

清晨,步入校园,孩子们看见你,立正敬礼“老师好”,你立正回礼“同学好”了吗;课堂上,学生启而不发,你暴怒之下口不择言,你考虑过一个生命受到的伤害吗;孩子们有了快乐或是忧伤,他找你倾诉吗?即便是倾诉了,你和他同喜同忧了吗……扪心自问,我就有做得不当的地方,班上的学生闲着没事就愿意和老师说话,我哪有那个功夫和他磨牙?教学进度赶不上,美术音乐上什么上,一律改成语文课,我哪有和孩子们商量?学习任务完不成,铺天盖地一通训斥,我哪有心思去倾听学生或真或假的“借口”……往小了说,是我对学生缺乏耐心,缺乏爱心,往大了说,这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每个人的心里可能都有被黑暗遮蔽的时候,不幸就在那时乘虚而入。每个人的心里可能都有脆弱的时候,他因此走上了歧途。但就是这些,都能够得到宽容。”我们的孩子们呢,那么质朴、天真,不大干净的脸庞上一样是清澈的眼睛,他们对这个世界懵懂地感受着、探究着,努力着。对于他们,我还苛刻什么呢?他们同样是生命,他们都有生活的权利,他们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我有什么理由漠视他们的生命呢?非常欣赏沉河的这一句话,“爱才是唯一的才能”。的确,正是对学生的爱,促使我们钻研教材教法;正是对学生的爱,促使我们走进他们的心;正是对学生的爱,促使我们绞尽脑汁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还是对学生的爱,促使我们没有结束地去干我们的活……

凡事可以重来,唯独生命例外。在珍视孩子的生命的同时,我们不也在实现着自己生命的价值吗?有位老师说:批着学生的作文,我就神经病一样,跟着哭,随着笑。我说:“不,这就是教师的幸福,这就是教师对生命的感动,这就是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是啊,当看到孩子们精彩的文章,美丽的图画;听到他们美妙的歌声,暖人的话语;感受到学生对同伴的关心,对班集体的热爱,我释然了。我看到了我生命中有盛开的花朵,这些花朵,正是我可爱的学生的生命之花,我又不禁沉重起来,因为我的生命已经不再那么简单,我的肩膀上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

生命从零开始,最后又归结为零。其中,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则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我们惟一能够把握的。好比一个圆圈,从终点又回到起点,圈中的无数点点就是生命的印迹。

请每一位从教者再读一遍沉河的《生命》吧!请你多读几遍这几句话“我带着感动回到我上课的教室的,因此我没再为教室里不听话的学生而恼怒,也没再为那些不用功的学生感到失望。我要用最动听的语言给他们讲课,用无限的耐心给他们解疑。”你一定会有所感动和改变的。

《【推荐】语文教案汇总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