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7-17 06:25:19
关于语文教案9篇

关于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1.1 教学目标

(1)学会发现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3)学会修改病句,在语言的运用中避免出现病句。

1.2 教学重点、难点

(1)辨析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1.3 教学形式和课时

(1)教学形式是课堂讨论。

(2)本课总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2.1 教学要点

列举生活中的出现的病句,探究语病的“病因”。

2.2 教学过程

(1)内容导入──主持人的“脱口误”

以多媒体显示引子中的病句,并略加分析。例如:①*这样的说法简直是空穴来风。(“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会有风进来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里意思相反)。②*在目前状况下,进行股票投资是否有没有风险呢?(“是否”、“有没有”──只需要留一个)。③*我国人口众多,盲人数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数量――是――国家”──主语和谓语不搭配)。

(2)病句的辨析──诊断“病情”

学生讨论“如何发现病句?”教师归纳总结:

A. 仿造类比法。例如:①*“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可按照此句仿写:“改善胃病”,“改进颈椎病”,“完善颈椎病”──可见动词和宾语不搭配)。②*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可按照此句仿写:“值得他们的学习”,“值得我们的参观”--可见多了”的“字)。

B. 主干紧缩法(结构梳理法)。例如:③*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可采取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杜绝汗味”(主语)“是”(谓语)“双管齐下”(宾语),显然不可搭配)。④*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提取句子主干:“事情”(主语)“完成”(谓语),显然不可搭配。应改为“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做完”)。

C. 语感审读法。例如:⑤*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读起来就觉得“不管……都……”很别扭,不顺畅。应改为“尽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D. 逻辑分析法。例如:⑥*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凡是……都……”在逻辑形式上表达“全称肯定命题”,表示毫无例外。显然扩大了表述对象的外延。应改为“大多数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3)教师举例归纳──寻找病句的“病因”(病句的三种类型)

A. 搭配不当。成分与成分之间存在着不合情理的搭配关系。常见三种情况。A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例如:①*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应改为“杜绝汗味的根本方法是双管齐下”。加“方法”作主语;或“杜绝汗味要双管齐下”。改判断句为陈述句,“杜绝汗味”作主语,“要双管齐下”作谓语)。A2. 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例如:②*“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应改为:“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治愈颈椎病。由“治愈”作谓语)。A3. 定语、状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③*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强烈的收视魅力。(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应改为“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显著的收视效果。”)。④*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共享。(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应改为“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享用广泛。”)。

B. 成分残缺或赘余。成分残缺是在一个结构中缺少必要的成分,或与之相反,在一个结构中重复出现某个成分,造成结构重叠和语义重复。常见两种情况:B1.成分残缺。例如:⑤*这也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应改为“这也是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补足动词谓语“是”)。⑥*在我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应改为“我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将“我”提到最前边作主语。或“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我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将“我”放在“就”的前边,同样是作主语)。B2. 成分赘余。例如:⑦*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应改为“营造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或“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楼房。”总之都去掉重复赘余的一个“好”)。⑧*《史记》所写的人和事,都是真人真事。(应改为“《史记》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去掉多余的“人”和“事”)。

C. 语序不当。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不恰当。常见四种情况:C1. 名词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例如:⑨*许多附近的居民都来看表演。(应改为“附近的许多居民都来看表演。”)。C2. 动词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例如:⑩*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于今年5月底举办的。(应改为"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于今年5月底联合举办的。”)。C3. 虚词的位置安排不当。例如:⑾*我们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应改为“如果我们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C4. 时间、空间或逻辑关系的顺序不当。“时间顺序”是指由以前到现在再到将来,如果是一件事情则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表述。“空间顺序”是指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由远及近,先中间后两边等顺序表述。“逻辑顺序”是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等顺序表述。例如:⑿*由于会议开得及时,促进了工作,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应改为“由于会议开得及时,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工作。”)。

语文教案 篇2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故事内容中受到关爱他人、疼爱父母的教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鲁本的秘密”)看了这个课题,同学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是啊,老师也想知道,鲁本到底有什么秘密?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鲁本作了很大很多的努力,偷偷攒钱为母亲买胸针的事。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把鲁本的秘密揭开的?鲁本为了给母亲买胸针,用了多长时间,作了多少努力?

事情发展顺序:捡麻袋卖钱每个5美分,攒足5美元,整整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为了捡麻袋,用尽了自己可以用的所有时间,跑了很远的 ……此处隐藏6304个字……正确使用量词。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了解运用一些量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和实际运用,巩固和拓展量词的积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文中插图——农家小院。

师: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踏着秋的气息,看着金黄的庄稼,听着小鸟的鸣叫,闻着瓜果的芳香,我们走进农家小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学生描述画面。

二、教学字词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想知道这些动物和水果的名称吗?

1、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念一念”,教学生词。

2、借助拼音,准确认读。

师:离开课件,只借助拼音,你能读准确吗?

认读带拼音词卡: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一边多少一群一颗一堆

先请会读的学生认读,再全班跟读,然后小组齐读、同桌互读,最后开火车读。

教师提醒学生读准“苹”、“杏”、“黄”3个后鼻音。

3、去掉拼音,试读

师:去掉拼音,你会读吗?试试看。

出示不带拼音的字卡。

4、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认一认”,纠正字音。

5、小组互动,卡片识字。

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在小组内进行“你指我读”和“你读我找”的游戏。

(1)男女生对读。比一比,哪组读得又快又准。

(2)小组接力赛读。比一比,哪组读的畅通无阻,并评选优胜小队。

6、交流记忆方法。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

三、朗读、体会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动物和水果的名称,现在,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和多少吗?

板书课题:比一比。

学生自由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比谁大,谁比谁小。

2、朗读儿歌。

(1)师:一个小朋友很聪明,他根据农家小院这幅画编写了一首儿歌,非常好听,想听听吗?

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2)教师范读

师:听了这么好听的儿歌,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可以吗?

(3)指名朗读。

(4)配动作朗读。

(5)拍手朗读。

自己拍手,全班齐读;和同桌对拍,两人一起读。

3、师: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答。(有4句话,两句比大小,两句比多少。)

4、师:在课文中还藏着两组反义词,你能找出它们吗?

生答。师板书:大——小;多——少。

5、巩固反义词。

(1)师生合作表演。

大小多少男女老少

东西南北前后左右

如,师说:大,生对:小……

(2)反义词填空。

孔融把()梨让给大人,把()梨留给自己。

四、指导写字

1、观察。观察书上田字格梨的“牛”“羊”两个字,它们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有什么相同?

学生观察,指名回答。

2、描摹。

3、范写。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观察,记住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练写。在田字格里认真书写。

5、展示。对书写规范、美观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展示其作品。

五、游戏、巩固

1、找朋友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动物和水果的名字,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学生回答。

2、师:你还能说出几个动物或水果的名字吗?

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知识铺垫

1、小黑板出示反义词歌。

学生拍手齐读:“反义词有许多,我们来唱对字歌,大对小,多对少,远对近,来对去,高对矮,胖对瘦,笑对哭,白对黑,晚对早,有对无。”

2、师:同学们,事物都是相对的,都是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你会比较下面动物和植物的大小吗?

二、理解韵文,认识量词

1、指名朗读韵文,认识量词

2、比一比,认识量词

(1)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一头黄牛和一只猫

师:请小朋友们比一比,说出它们的大小和多少。

指名回答。

出示第一句话:“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

引导学生熟能成诵。

(2)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

师:大家认真观察,比一比,谁多?谁少?这是几只鸭子?几只鸟?这么多鸭子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回答。

师:许多鸭子在一起就可以说一群鸭子,想一想,还可以说一群什么?

例:一群羊,一群大雁,一群蜜蜂,一群小朋友……

师:一般的说,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动物就可以称作一群了。动物或人聚在一起,都可以一群一群的数。

出示第二句话:“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

学生反复朗读。

(3)尝试比大小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课文插图中的苹果和枣图,你能仿照第一句话,说说苹果和枣的大小吗?

出示第3句话。开火车吟诵。

讨论“颗”与“棵”的区别

①出示实物:一颗珍珠,一颗豆粒,一颗纽扣,让学生说说它们的数量。

师小结:一般来说,凡是比较小的颗粒状的东西,用量词“棵”。

②填空:一颗( )例:一颗心,一颗星……

当有学生说出“一颗树”师,小组立即讨论,看是不是用这个“棵”字,为什么。师指导,树的形状是颗粒状的吗?不是,就应该用“棵”字了。

③填空:一棵( )例:一棵草,一棵苗……

(4)尝试比多少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课文插图中的杏子和桃子图,你能仿照第二句话,说说杏子和桃子的多少吗?

出示第四句话,小组赛读。

师:数杏子用“堆”数,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一堆一堆的数?

例:一堆花生,一堆树叶……

师小结:“堆”指数量多,紧紧的没有规律的叠放在一起。如:一堆沙子。

(5)比较“堆”、“群”的不同

师:如果把上面的“堆”字换成“群”字,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总结:“群”一般指许多东西聚在一起,“堆”一般指许多东西叠放在一起。

(6)活用量词

引导学生理解同一种物品可以使用不同的量词,如:一群鸭子,一只鸭子;一群小鸟,一只小鸟;一个杏子,一堆杏子……

(7)拓展

出示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说一说”,给物品用上合适的量词。

三、拓展运用,编创儿歌

1、熟读韵文,指名读,小组选代表赛读,评选“朗读大王。”

2、根据板书,指导背诵;同桌拍手背诵。

3、编创儿歌

根据生活所见,任意编创一句话。

《关于语文教案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